你一定聽過「火山爆炸」,那麼,你知道火山爆炸的故事嗎?最知名的是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,它在西元79年爆發時,整個羅馬的龐貝城被火山灰掩埋,居民也都來不及逃跑而被高溫焚化!而目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山災難,則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印尼,那時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,遠達歐洲都聽得到,並且摧毀了數百個村莊與城市。
火山爆發
為什麼火山爆發的威力這麼大呢?
因為火山是來自地表之下的巨大岩漿庫,岩漿因逐漸累積的高壓而在地殼脆弱的地方冒出地表而形成的。這巨大的壓力往往使得噴出的力道極大、影響的地理範圍也很廣。
最佳「山主角」的多種造型
由於火山是突出的地表與噴出的物質堆積而成的,所以和我們平常看到的「造山運動」形成的山脈很不相同。相較於旁邊的地勢,火山常顯得比較突出而獨立,好像大聲說著「看!我是主角!」
火山的形狀就和它的脾氣一樣多變,有的像盾牌、有的像碗,大部份的火山則是長得像尖尖的錐子一樣站立在平原之上。
常見的火山外型有三類:
「盾狀火山」看起來低矮扁平,看起來就像躺在地上的盾牌一樣。夏威夷群島是經典代表,這個群島中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座巨大的盾狀火山!
「錐狀火山」又稱火山渣錐或是火山碎屑錐,有著平緩的坡度,山頂鈍鈍的,看起來就像個倒扣的碗。臺灣大屯山系中的紗帽山就是很典型的錐狀火山,形狀可愛。
「複式火山」又稱層狀火山,頂部比較尖,下半部坡度比較平緩、優美對稱,因此常成為觀光勝地。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大多屬於這一種。例如日本的富士山、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、臺灣大屯火山系中的七星山、大屯山等。
火山外型分類
活火山與死火山
我們常常聽到的「活火山」、「死火山」是什麼呢?火山會死亡嗎?其實,我們無法真的為火山開立「死亡證明書」,因為火山的活動週期非常漫長——可能從數十萬年到數百萬年,遠遠超過人類歷史的時間,所以我們很難判斷火山是真的已經衰老、死亡,不會再活動,還是只是在睡覺?
因此,為了積極面對可能的災害並做好預防措施,依照火山噴發的程度與機率,可分為:
- 活火山:五千年前到一萬年前之間曾經爆發過,而且幾乎可以確定底下還有岩漿庫的火山。其中細分為暫時沒有噴發的「休眠火山」與常態噴發中的「活火山」兩種。
- 死火山:近一萬年內都沒有爆發,也無法確定岩漿庫是否已完冷卻的火山。
不過因為科學家會持續觀察火山的狀態,所以火山的分類可能會因為新的證據而改變,讓死火山「復活」成活火山。
活火山與死火山主要差異
火山爆發雖然可怕,但其實發呆中的休眠火山有許多優點,像是肥沃的泥土、幫助治病的溫泉、發電的地熱與美麗的景觀等,許多人類因而在此定居。而且……臺灣就有一座珍貴的休眠火山呢!
臺灣本島的休眠火山──大屯火山群
臺灣的北、東、西部都有火山地形;但以台北盆地正北方的「大屯火山群」面積最大。大屯火山群面積約有250km2,範圍包括台北地區第一高峰七星山(主峰超過1000公尺)、大屯山系、竹子山、磺嘴山等著名火山,淡水河南岸的觀音山也在它的範圍之中。大屯火山群不只是面積大,更是目前臺灣本島地區唯一有火山活動跡象的火山。
大屯火山群過去被認為是死火山,但自2010年後的火山灰研究發現它在六千年內很可能有噴發過,地底下也還有活動中的岩漿庫,因此就從死火山類別「復活」為活火山了!不過,它是屬於活火山中的「休眠火山」喔!
先別害怕!換個角度想想:大屯火山帶來遍地溫泉、豐富地熱,以及火口湖(向天湖)、堰塞湖等美麗的景色,加上豐富的火山地形,簡直是上天賜與的「地質標本室」。世界上剛好有座休眠火山座落在臺灣,是不是一種「得天獨厚」呢?
而為了保存臺灣這特殊的地理特色,我國經過一番努力後,在1985年成立「陽明山國家公園」,範圍內包括大屯山、七星山、紗帽山、磺嘴山等,讓國內外的民眾可以更了解並欣賞臺灣的火山地形!
大屯火山群遠照及景點照片
上緊發條的監測工作
嚴格來說,臺灣從日據時代就開始進行大屯火山群的監測,並隨著科技發展,有更多專業團體與新技術的投入;直到2011年,大屯火山觀測站正式成立,納入了越來越精準的監測工作!
可是,要怎麼監測火山的活動,知道火山是不是準備「醒來」呢?
在火山爆發前,岩漿會在地底逐漸往上湧升。這時地表會明顯變形,同時也常伴隨許多微小的地震活動,地表的溫度、氣體含量也會與平時不同。
所以,我們根據這些特性設定監測的方向與項目,用來掌握火山的活動情形、預估可能噴發的時間,讓大家來得及避難。
對大屯火山群的監測項目
我們生活在休眠火山的身旁,能做的就是利用它的優點、避開它的缺點,因此監控火山的活動就需要恆久堅持、細心與耐心。在人類歷史中,總需要靠著智慧與大自然共生;這人類與火山間的互動史,可說是最好的體會之一!